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

5月12日音樂會回顧

NEW!!
音樂會標題為"Espanoleta - 西班牙1500-1700的[黃金年代]",果然西班牙風 味十足。但這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西班牙音樂--熱情的佛朗明哥吉他與嘶啞且帶有滄桑味的男歌手,伴隨手持響板起舞的女郎.....拍掌、蹬足、歐雷的吆和 聲不斷.....。我們看到與聽到的,乃是16至18世紀西班牙古樂的繞樑,是優雅中流露天真的柔媚,與陰柔中透出迸發的熱情。

很難想像一個來自中歐奧地利的樂團,竟然展演了全場的地道西班牙古樂,這裡所謂的[古樂] Early Music,並非中國人想像中的千年音樂傳統,而專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至17世紀的音樂,當時使用的樂器可謂現今交響樂團常用的樂器的近代祖先:
recorder 直笛,沒有按鍵,大小直笛可自成一個直笛家族,後來漸漸演變成有按鍵的豎笛 (黑管)。
viola da gamba 古大提琴 (原意:夾
在兩腿間演奏的提琴),看似大提琴卻有吉他般的按軫,看似吉他卻又是以弓來拉奏,儼然是一項正在演變中的樂器---從中亞 Ud 提琴,流傳到歐洲成為橫抱演奏的魯特琴 (流傳到中國成為胡琴、琵琶),歷經數世代後逐漸演變成吉他、提琴。
各類的打擊樂器如鈴鐺、響板、各式的鼓、鈴鼓、手鼓等。


西方交響樂團約在18世紀逐漸形成,海頓寫了百多首交響曲,被譽為交響樂之父,當時的樂團編制從二十多人至三、四十人,以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提琴家族弦樂器為主,加上無按鍵的橫笛和豎笛,偶而加上歷史淵遠的豎琴,從土耳其軍樂隊借用來的大鼓是當時交響樂團中僅有的打擊樂器。

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益趨成熟,樂器的發展突飛猛進,各項樂器大幅度更改形貌,音量和音域大幅度擴充,從各民族樂器中引進不少打擊樂器加以改良,大大加增了作曲家譜曲的音樂顏料。華格納、理查史特勞斯等後期浪漫樂派作曲家,將這些聲音的顏料使用到極致。20世紀各時期作曲理論革命,進入無調性、多調性音樂時代,人們的耳朵要快速接受這些不斷推陳出新的音樂,實在不容易。古典音樂的欣賞和教育階層畫上等號,不再是生活中的小品、勞動中的陪伴和沙龍中的情趣了。

20世紀現代音樂的不易入耳與 音樂學者對於巴洛克時期以前音樂的研究,催生了歐洲Early Music 早期音樂的復興。數百年前圖畫上與博物館陳列室中的骨董樂器,經由音樂學者、演奏家和樂器製造者的通力合作,
一一重現。音樂史教本上的古譜,再度成為演奏會中的節目。早期音樂演奏團體如雨後春筍一般,在歐美各地成立,並在唱片市場佔有一席之地。成立於1992年的奧地利早期音樂演奏團體 Accentus austria 也是古樂復興樂潮中的佼佼者。

今 日歐美音樂院校多半開設 Early Music 課程,甚至有主修 Early Music 的學位,各大音樂院校也多成立早期音樂演奏團體,定期於院內外演出。由於文藝復興和早期巴洛克時代的樂器與現代管絃樂器差異頗大,不但演奏方法與現代樂器 不同,連音樂的語法也因為今昔樂器音量、音域、音色上的大不同,也有很大的差異。


歐洲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前期音樂最興盛的國家,也就是當時國力最強盛、
文 化發展最久遠的國家,包括英國、法國、義大利和西班牙。西班牙曾經是海上霸權大國,擁有[西班牙無敵艦隊],橫掃歐洲並跨越大西洋征服了中南美洲。音樂上 的西班牙受到摩爾文化 (北非阿拉伯文化)和吉普賽音樂的影響,於西班牙各地區各自發展出極為特殊的地方音樂風格。西班牙近代國民樂派作曲家曼努哀 德 法雅 Manuel de Falla 就深深迷戀南部安達魯契亞省的民間音樂,他曾前往巴黎取經,受到恩師娜蒂亞 布朗潔的提醒,回頭以故鄉的傳統歌謠曲調為素材,創作出他最著名的 [三角帽]、[西班牙花園之夜]等作品。

政 治上的風光不再,音樂文化上的寶藏卻逾越時光的荏苒,光華越顯。16-18世紀的西班牙古樂譜與今日常見的五線譜不同,音樂學者將古譜的旋律、節奏翻譯出 來,憑著他個人的領略,將紙上簡略的記號幻化為演奏家可依憑演出的現代樂譜。古譜上不見得一一註明哪首樂曲由哪些樂器演奏,因此古樂團的音樂總監往往身兼 多職--音樂學者、編曲者、演奏者等等。Accentus austria的藝術總監兼任團長的 Thomas Wimmer 就是如此的音樂高手。

本場音樂會整體而言非常成功,無論音樂曲目的編排、樂手的精煉、樂曲風格的掌握、團隊默契...等等,均為上乘。加上藝術總監 Thomas Wimmer 幽默感十足的串場,畫龍點睛的介紹了各段落樂曲的梗概,拉近了在場99%不懂西班牙文的觀眾欣賞歌曲的距離感。

作 為觀眾的我們可以輕易發見,每位團員都深愛他們所演出的音樂,不但各人陶醉其中,且在初奇的團隊默契中,把古樸活潑的音樂與大眾分享。Thomas Wimmer 蓄著一頭長髮,文雅地紮在腦後,這個樂團是他於1992年一手創建,自是本團的靈魂人物,他也是絕佳的 viola da gamba 手。另一位
viola da gamba演奏者是 Jane Achtman, 兩支提琴互相襯托,時而抒情,時而炫技。直笛家 Michael Posch 經通數種管徑尺寸的直笛,隨著曲目的更迭,不斷換著使用長短音色不一的笛子,甚至在一首曲子中,全程一本正經地以口技演奏出響板的音色,令人咋舌又不敢大 聲笑出來。

Reihild Waldek 全程站立演奏特殊的西班牙豎琴,豎琴高及
她的前胸,雙手扶琴,音色比一般的豎琴要輕軟,沒有延音踏板,增添幾分清脆,也營造出魯特琴一般的撥奏。

Wolfgang Reithofer 的擊樂是全場音樂會的另一隻 [龍眼睛] (一隻是Wimmer 的串場主持)。數種擊樂器交錯運用 - 鈴鼓、手鼓、響板、大鼓、手鼓和不知名的馬約卡摩擦鼓,有如整場音樂會在節奏與音色上的點描。若拉弦樂的
viola da gamba是音樂會的基調,直笛和歌手是旋律線條的主調,豎琴是琤琮的背景,那麼擊樂就是整幅畫面上跳躍強化的筆觸了。

與其說是一場西班牙音樂的饗宴,不如說,這是一趟穿梭西班牙200年時空的夢幻之旅。(王瑋)






上上圖: 全團合影 左起 擊樂、豎琴、女高音、二支viola da gamba、直笛手
上圖: 中場休息時豎琴手為琴調音
左上圖: 古大提琴 六絃 下方無支腳
圖左: 大熊 和 Sky 圖右: Emuna

沒有留言: